蘇教高〔2013〕1號
各高等學校:
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人才培養質量是衡量高等學校辦學水平的最重要標準🧑🏻🎤ℹ️。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對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教育部關於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幹意見》精神,深入推進教學改革和建設,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現結合我省高等學校教學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加強專業改革與建設
1.開展專業綜合改革🧖♂️。支持高校開展本科和高職高專專業綜合改革,依據辦學定位👩🏼🚒、學科特色和服務面向,明確專業培養目標和建設重點,推進教學團隊、課程教材🈳、實踐資源等專業內涵建設,深化培養模式、教學方式、教學管理等環節的綜合改革。加強高校相近專業⏲、高校間同類專業的合作🙎🏼♂️,開展以專業類、專業群為主體的重點專業建設,建設500個左右滿足江蘇產業結構優化調整需要、彰顯高校辦學水平與特色的本科專業類和高職專業群。
2.優化學科專業結構👨🏿🎤。緊密結合我省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需求,著力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互動💇🏼,與招生、培養、就業聯動的學科專業體系及動態調整機製🪓。落實高校專業設置自主權,根據國家專業設置管理規定♔,除國家控製布點專業外🚴🏻♂️,實行專業自主設置🏋🏿♀️。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和重點產業人才供需年度報告製度,建立專業預警與退出機製🎱,對連續兩年初次就業率低於60%的專業,調減招生計劃直至一段時間停招🤵🏽♂️。
3.加強課程教材體系建設🦖。圍繞多樣化人才培養需求,構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開放共享的課程教材體系🌍。加強課程資源開發,高職院校要進一步推進校企合作開發課程、教材,加強項目課程✍🏽💃、教材建設,不斷豐富項目庫💌、案例庫,最大限度滿足學生的選課要求。學校新開課數年均不得低於總課程數的3%🙅🏽,本科高校的總課程數一般不得低於10門/每百名學生。優化課程結構🐓,保證實踐課程比例。創新課程組織👩🏻🦽😀、管理模式和資源配置方式,形成結構優化的課程教學團隊。建立教學內容更新機製,及時將本學科領域的最新成果引入課程教學。遴選建設一批精品開放課程🐭,加強課程資源共享系統和共享製度建設。建立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的教材建設長效機製、教材評價選用機製🤷🏼♂️,本著選優、選精⏪、選特、選新的原則,遴選800二五”省級推薦教材(含雙語教材)。
4.新教育教學方法。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鼓勵研究性教學。本科院校國家和省級重點專業必須帶頭開設研究性教學示範課程🧑🏿🦰。加強理論與實踐融合🪞,推行基於問題📦、基於項目🧏🏽、基於案例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加強綜合性實踐科目設計和應用,支持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創新性實驗🥍。建立能力和素質等多方面結合的學生學業成績綜合評價體系,探索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不同類型和層次要求的評價方式,突出學習、實踐🧏🏻♂️、科研、創新等多方面素質和能力的考評,體現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改革和完善考試辦法,建設公共基礎課和部分學科基礎課試題庫,加強考試的規範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探索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
5.全協同培養機製。按照“政府推動🤹🏿♂️🎍、行業指導、校企合作🚴♀️🎸、分類實施”的原則,分行業👨🏼🍼、分類型、分步驟、有重點地實施卓越工程師、卓越教師、卓越醫生、卓越法律人才、卓越農林人才、卓越文化藝術人才等教育培養計劃🤾🏻➛。以提高實踐創新能力為重點,推動學校👏🏻、政府、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多方聯手🏊🏼♀️,共同製訂培養目標👩🏽🚀、共同建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共同評價培養質量、共同促進學生就業創業。建設一批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和青年英才培養基地,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6.索技術技能型人才系統培養模式。發揮高職教育對中等職業教育的引領作用✊,開展中職與高職分段培養、高職與本科分段培養🖖、高職與應用型本科聯合培養試點🙇🏻,通過學製銜接、課程銜接、招生考試製度改革等多種途徑💝,貫通技能型人才成長立交橋🖐🏼,依托各類職教集團、行業協會開發製訂中高職銜接的專業標準和課程標準🧓🏼,探索構建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分工協作🐈、有機銜接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7.建寓研於教的培養模式🧙👩👧。把科研成果對人才培養的貢獻度作為科研工作評價的重要因素之一,努力把科研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促進科研與教學的融合👨🏿💻,促進科研團隊與教學團隊的融合👩🏽⚕️,促進科研基地與教學基地的融合🦃,重點實驗室、研究基地等向本專科學生開放。支持本專科學生參與科研活動,讓學生早進課題、早進團隊、早進實驗室,在科學研究和工程🕖🫃🏻、社會實踐中培養人才🧝🏼♂️。
8.化學分製改革🩰👱🏽♀️。推進以學分製為核心的教學管理改革,學生可以有條件地根據自己的興趣🙇🏿♀️、專長與就業誌向⚠️,進行專業與專業方向的自主選擇🥃,支持學有余力的學生跨專業修讀課程🪟、輔修第二專業或修讀第二學位。建立與學分製相適應的註冊和畢業製度,允許學生在彈性學製規定的年限內🕢🐉,適當延長或縮短學習期限。
9.培養國際化人才。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好一批示範性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借鑒國際先進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育經驗👨🏽🍼,引進國外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著力培養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鼓勵高校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專業開設雙語課程並逐步增加數量。高等職業教育要服務國家“走出去”戰略和技術技能人才輸出的需求,加強課程內容與國際通用職業資格證書的對接📍。設立江蘇高校大學生境外學習政府資助項目👩🏼🏫,鼓勵和支持高校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赴國外知名大學修學🧑🏻🦯➡️、訪學🙍🏼,大力提高具有海外學習經歷的在校生比例。
三、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
10.實踐教學環節。把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全面落實實踐教學的基本要求,根據不同專業和人才培養要求,科學構建實踐教學體系,製定實踐教學方案🤱、實踐教學標準和實踐成績考核辦法,合理增加實踐教學比重,確保人文社會科學類本科專業不少於總學分(學時)的15%工農醫類本科專業不少於25%類學生教育實踐不少於一個學期🧚🏻♀️。高職院校要全面實施理實一體👨🏿🍳、做中學、做中教、工學結合、工學交替、項目教學等教學模式,實踐教學時間應不少於總學時的50%。
11.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於人才培養全過程,製訂高校創新 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將創新創業類課程納入教學計劃🚡。進一步加強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聘請企業家、專業技術人才和能工巧匠等擔任兼職教師。構建國家級🦬、省級🦧、校級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體系🧗🏼♂️。建立地方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指導中心🫴🏽。依托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業園區和大學科技園等,重點建設一批大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建成40所省級大學生創業教育示範校、30個省級創業實踐基地和孵化基地🧑🚀、50個大學生創業示範基地📵💇🏿♂️。
12.實施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發揮政府統籌管理作用💆🏿,發揮行業指導協調職能,利用企業的技術🎨、裝備🍱、人才⬇️、信息優勢,形成“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學校主體”共建共享實習實訓基地和實踐教育中心的格局。“十二五”期間🏄🏼♀️,新增200個以校企合作為主體的省級實驗教學與實踐教育中心;新建110個裝備水平高、運行機製靈活、投入效益明顯、產學研用一體的國家級、省級專業綜合型和區域共享型高職教育實訓基地⏮;每年支持4000項以上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並爭取更多項目進入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支持開展各類大學生創新競賽和學科競賽活動;支持高職院校開展學生技能大賽和創新競賽🤩,構建國家🧔♂️、省♣︎、學校學生技能大賽體系💚,推進技能大賽國際化。
四🤲🏼、提高教師教書育人水平
13..增強教師教書育人使命感👩🏽🚒。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建立健全師德師風評價、考核、激勵機製,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考核、職務聘任(聘用)和評價的首要內容。引導教師把培養人才當作自己的首要職責,把教學工作當作自己的第一要務😇,潛心教書育人🚡。各高校要製訂具體辦法,切實強化教師教學工作考核🐾,把教師教學工作業績作為教師職務晉升、績效考核、教師評優的重要依據,對教學工作不合格的實行一票否決。要把教授為本專科生上課作為基本製度,將承擔本專科教學任務作為教授聘用的基本條件,提倡教學名師🧰、知名教授為低年級學生上課,激發學生專業興趣和學習動力🈁。
14.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完善教師培訓和進修管理製度🚄👨💻,高校要成立教師發展中心🧎,有計劃地開展教學培訓📠、教學咨詢等😣,滿足教師個性化發展需求,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完善教研室🌦、教學團隊😱、課程組等基層教學組織,健全老中青教師傳幫帶機製🧔🏽,完善助教製度,實行新開課、開新課試講製度,對青年教師普遍進行教學能力專題培訓。各高校要依托大中型企業,共建教師實踐能力培養培訓基地🫳🏿🥒,完善教師到企業和基層一線實踐製度,並將其作為職稱評聘的重要依據。加強高職院校專業教師雙師素質和雙師結構專業教學團隊建設。鼓勵高校聘用具有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經營管理專家和能工巧匠擔任專兼職教師💎🧕🏿,鼓勵和支持兼職教師申請教學系列專業技術職務。高職院校兼職教師承擔的專業課學時比例達到30%,其中國家示範(骨幹)院校達到50%👩🍳,省示範院校達到40%,本科院校兼職教師數應不低於教師總數的10%🧑🏿🍳。
15.建立教師分類管理製度🕍。完善教師分類管理和分類評價辦法🧑🏽🎄🫳🏻,按照不同類型教師的崗位職責和任職條件,製定聘用、考核、晉升、獎懲辦法🙋🏼。鼓勵高校探索以教學工作量和教學效果為導向的績效考核機製🤹🏻♂️,根據學校類型和教學崗位類別🚲,製定具體考核標準🧖♂️,分層次、分類別對教師教學工作業績進行考核♦️。基礎課教師考核教學任務、教學質量💹、教研成果和學術水平等情況;實驗課教師考核指導學生實驗實習、教學設備研發、實驗項目開發和實驗教學研究等情況;高職高專院校教師考核教學質量、工程實踐能力、參與企業應用研發、參與社會培訓工作👝、指導學生實訓實習等情況。
五、推進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
16.加快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推進高等學校數字校園建設💃🗳,全面實現高校教學🌄、科研🚵🏻♀️、管理、服務和文化建設的網絡化、信息化和數字化,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加速實現各種優質教育資源的集成共享。加強網上教學平臺和教學資源庫建設,完善數字化教學支持🦸🏿♀️、使用、評價等服務系統,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推進基於網絡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分學科專業大類建設滿足學生自主學習需要🧑🏿🏫🧝🏻♀️、能提供全方位學習支持和服務的網上教學平臺和教學資源庫。加強江蘇高校數字圖書館建設,推進高校優質教學資源建設與共享👩🏿🏫。
17.構建高校聯動發展平臺。依托區域高校教學聯盟🚾、教學聯合體💌、職教集團、高等教育園區⛷,整合區域性或同類型高等學校相關教學資源,探索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機製。構建和完善高校學分互認體系,推進區域或職教集團內高校學生跨校、跨專業選課,實現教師互聘、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完善長三角高等教育教學聯動發展機製,科學規劃長三角高等教育教學聯動發展項目🐳,積極推進長三角高校學生交流訪學♍️、學分互認和高校數字圖書共享★。
六👨🏫、完善教學質量監控評價製度
18.完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建立和完善多形式的教學評價製度🧑🦳👳🏿♂️,重視和發揮專家組織的評價功能🍋⏩,重視和發揮現代教育評價方法與技術的作用,加強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製定🧔♂️、課程教材建設、實踐性教學環節及實施過程的質量管理,建立健全專門的教學質量評估督導機構。構建江蘇高等教育教學管理信息系統👉🏽🧗🏻♀️,分別建立本科高校和高職高專院校教學狀態數據庫,加強動態監測和數據管理。
19.健全教學質量評估製度。探索建立以高校自我評估為基礎,以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常態監測🥂、院校評估、專業認證及評估、國際評估為主要內容,政府🫚、學校、專門機構和社會多元評價相結合的教育教學評估製度。製定省屬普通本科院校教學審核評估指標體系🗽,有計劃地開展本科教學評估🎪,繼續實施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建立《本科教學質量年度報告》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編製與發布製度,把畢業生就業率、就業質量、創業成效、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和持續發展能力⛹🏿、用人單位滿意度🧜🏻♂️、對區域經濟發展貢獻水平作為質量評價的重要指標,並以此作為促進院校發展、接受社會監督🤘、提供政府決策參考的重要途徑和手段。鼓勵我省高校參與全國性專業認證及評估💂🏿♀️。建立新專業建設定期評估製度🦮,擴大獨立天美專業抽檢評估範圍。建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技能素養抽查製度。繼續做好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評優與抽檢工作。
七、紮實推進教學質量提升工程
20.實施教學質量提升工程🏌🏻。以“系統推進、重點突破,繼承創新、整合提升🧗🏿,促進共享🌱、提高效益”為原則,深入實施教學質量提升工程,健全國家👠、省😝、學校三級教學質量工程建設體系🧜🏼,支持高校積極爭取國家級教學質量工程建設項目。充分發揮質量工程項目在推進教學改革🧋、加強教學建設、提高教學質量上的引領、示範、輻射作用,統籌規劃,協同並進,力爭在解決影響和製約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上取得新突破。
21.加強教學質量提升工程項目管理。完善“教學質量提升工程”各項目建設管理辦法,加強過程管理和績效考核📿,提高項目實施效益。各高校要認真落實國家和省有關教學質量工程項目的配套要求🧒,安排專項資金🎼,製定實施本單位教學質量工程方案🙅🏼。
22.鼓勵以創新為導向的教改研究。針對我省高校人才培養工作中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理論問題🆖、教育教學改革中的熱點難點以及人才培養體製機製創新中的關鍵環節與問題,加大省級教改研究課題立項力度,深入開展教學研究與實踐🧘🏽♀️。積極發揮教學改革研究在教學改革方向上的引導作用🤾🏼♂️、在教學改革項目建設上的示範作用、在推進教學改革力度上的激勵作用和在提高教學質量上的輻射推動作用,調動高校和廣大教師投身改革、深化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八、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23.切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堅持立德樹人,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學生教育管理全過程👴🏼,在大學生中廣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主題學習實踐活動。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的規範化🧑🎄、製度化建設,有效強化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實踐環節,積極探索生動活潑🧘🏽、富有實效的教育教學形式🗄。推動高校普遍設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機構,開好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關心學生心理健康。鼓勵建立學生學業發展中心,開展學業指導工作,全面支持學生學業發展🔀,促進學生自我成長和全面發展🍢。
24.發揮高校文化育人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努力建設體現時代特征💶♊️、富有江蘇特色🧑🏽⚕️、具有高校特點的校園文化。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學術、科技🧞、體育、藝術和娛樂活動,寓教育於文化活動之中💃🏿。加強大學精神的培育建設,加強大學生藝術團建設,加強圖書館、校史館、專題博物館、體育等場館建設🔇,秉承辦學傳統👜,凝練辦學理念,突出辦學特色,不斷提升高校的文化品位🥨,形成優良校風💆🏿、教風和學風。以金陵文化♣️、吳文化、楚漢文化和維揚文化為重點🛺,建設一批集產、學、研為一體🧚,具有江蘇文化特點💃、服務江蘇文化產業發展的研究基地和大學文化精品講壇。
九、加強對人才培養工作的領導
25.加強人才培養工作宏觀指導。探索建立高校分類體系,研究製定高校分類發展規劃,實施分類管理🏍🌩、分類指導🧑🏽⚕️🚶🏻♂️、分類發展和分類評估,探索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考評機製🪄。加強對全省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指導、協調和管理,為高校教學工作創造良好環境。進一步完善國家和省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勵製度🌰📖,完善國家🍋、地方和高校教學名師評選表彰製度🧙🏿♂️,建立省級教學工作先進高校評選表彰製度🐸。著力扶持建設一批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高校,重點建設一批國家和省級示範性高職院校🤳🏻,推進一批人才培養試點天美的改革創新,抓好人才培養綜合改革試點項目🪕,及時總結🈸、推廣高校人才培養改革的成功經驗👨🏻🚀。
26.切實重視人才培養工作⬅️。切實把人才培養作為學校的根本任務🤸🏽♂️,把教學質量作為衡量學校辦學水平的核心標準,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高等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教學工作為中心🧚🏼♀️🦸🏿♀️,科學統籌學校各項工作,推進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的有機結合。要切實鞏固和落實教學工作的基礎地位👨💼。每年召開教學工作會議,定期召開專題會議,著力解決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學校主要領導要集中精力抓教學,健全領導幹部聽課製度,完善以提高教學質量為導向的管理製度和工作機製,做到領導精力、師資力量、資源配置🚕、經費投入🍕、政策導向👩🏻🎨、績效評價和教師薪酬優先保障教學。建立健全教學激勵機製和教學成果評價機製,將教學項目、教學成果與科研項目🧑🏿🚒、科研成果同等對待。
27.加大內涵建設投入🐣💆🏼。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有關方面的經費投入和政策支持🦸🏽🏠,完善以舉辦者投入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擔培養成本🧑🏫👨🏿🍼、高校設立基金會接受社會捐贈等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機製🏃♀️,依法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優先保障教學投入🤷🏻♀️。要加強對內涵建設的投入,本科院校🧑🏿🍼🐘、高職高專院校內涵建設支出比例分別不低於25%、20%。完善捐贈教育激勵機製,積極引導社會力量捐資助學🔩↙️,改善教學基本條件,設立獎教基金😷。完善非義務教育培養成本分擔機製🤰🏽,確保生均財政撥款等增量部分優先用於師資隊伍🧑🧑🧒🧒💇🏿♂️、學科🤵♂️、實驗室等方面。
省教育廳
2013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