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及《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勾畫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吹響了開啟現代化新征程的號角。理念指導行動🧙♂️,站在新的歷史坐標上,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要求我們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由高質量發展來支撐👨🎤,因此💁🏽♂️,應按照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要求推動其進程。
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來推動現代化。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現代化的“關口”,是開啟高質量發展新征程的關鍵性戰略安排,可以為整個現代化建設進程奠定堅實的基礎。現代化經濟體系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現代化的支撐系統👌🏽,包括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二是現代化的動力系統,包括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三是現代化的國家治理系統,包括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製。
中國的現代化需要產業、區域和生態三足鼎立來支撐。開啟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是抓住以信息化為標誌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其不僅包括發展體現現代水平的新興產業,也包括采用信息化最新成果的各類產業。現代產業體系的建設,歸根到底是實體經濟的發展;而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的協同發展。
現代化區域體系要求一方面彰顯城市和發達地區的優勢🤷🏼,另一方面推動城鄉區域協調聯動發展。在我國,現代化的勢頭總是從核心區逐步向周邊輻射和傳導。因此,建設現代化區域體系涉及以下方面:第一📞,針對尚未達到全面小康水平的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著力推進脫貧攻堅,使其同全國其他地區一道進入現代化的起點👂🏽,共同開啟現代化進程👩🏽🦳;第二,經濟發達地區在現代化建設中繼續走在前列,彰顯優勢,為全國的現代化探路👰🏼;第三,現代化區域體系要反映各個地區的比較優勢(資源稟賦、文化傳統、產業結構)𓀁,各個地區也要形成自己的現代化特色;第四,先發地區和後發地區聯動發展,先發地區不能孤軍深入,要持續關註後發地區,與後發地區良性互動🤨、融合發展🏃♂️🧓🏼。
現代化綠色發展體系的基本特征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𓀉。圍繞建設現代化的綠色發展體系推進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現代化綠色發展體系具體涉及:由資源高消耗、環境強汙染和廢棄物高排放轉向綠色循環低碳🧑🏿🚀;大力發展綠色技術,通過技術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發展綠色產業,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以創新引領現代化建設。創新引領🧭🆓,核心是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建議》指出,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只有擁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這就對科技自立自強提出要求——應尤為重視基礎研究創新的前沿核心技術💼。當今世界🚴🏼♀️,技術創新上升為科技創新💁🏽♂️:科學發現與科學生產應用(尤其是產業創新)幾乎是同時進行的🧊,創新階段上延到發現新技術的基礎研究(知識創新)階段,產業創新已經由工程師時代進入科學家時代📽,最新科學發現成果迅速轉化為新技術可以實現巨大的技術跨越♉️。由此,《建議》明確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全球科技革命發展的主要特征是從‘科學’到‘技術’轉化🌏,基本要求是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應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解決好從“科學”到“技術”的轉化🤔,建立有利於出創新成果🎰、有利於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機製。
創新引領現代化需要建設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基礎設施,這是不同於傳統基建的新基建🚣🏻♀️。新基建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二是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進而形成的融合基礎設施;三是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製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
以新發展格局推動現代化👀🌾。近年來,外部環境和我國發展所具有的要素稟賦的變化🧺,使得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而我國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因此,需要轉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對於一個快速增長型經濟體來說🧘🏿,由流通和消費環節產生的市場需求對經濟的順暢循環尤為重要,因為沒有市場需求就沒有生產🧏。這表明,現代化不能只是生產端的現代化🙍🏼♂️,還需要消費端的現代化🤞🏼。從推進現代化的行動分析,擴大內需並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戰略基點。為此,《建議》提出要“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內需體系包含多方面內容👨🏻🦳🎄,因此擴大內需需要多管齊下👨🏽。第一,內需的內容包括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因而擴大內需就需要擴大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第二,國民經濟循環中的內需不僅涉及消費還涉及流通。因而,擴大內需不僅需要推動消費升級,以消費現代化引領內需擴大🛍,還要建設現代市場🧎🏻,暢通市場流通。第三,國民經濟的內循環不僅包括最終消費需求,還包括產業鏈循環中的內需。這意味著不能只關註最終消費,還要關註中間消費(生產消費)。
產業鏈循環由外轉內的關鍵在於產業鏈現代化。產業鏈的內循環需要疏通產業的上下遊關系,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更為重要的是,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把科技創新真正落實到產業發展上🪲,建立自主可控的產業鏈🙇🏻♂️;要著力攻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如果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就可能實現產業鏈環節的國內替代👈🏿🤳,促使產業鏈由國外轉向國內,形成產業鏈的國內循環。
轉向以國內循環為主並不意味著放棄對外開放(國際市場、國際資源都不能放棄)🧞♀️𓀐,其核心是由出口導向的開放模式轉向內需型開放模式。所謂內需型開放👨🏼🔧👩🏼🦲,就是以自身發展需要利用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源👌🏻;目標是增強自身的國際競爭力;著力點是發展創新導向的開放型經濟,著力引進創新資源。所謂開放式創新,就是根據創新鏈環節需要,著力引進掌握高端核心技術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時升級外商直接投資。在有序放寬市場準入的同時🤜🏻,註重外資質量。引進的外資應以創新為導向進行選擇🧆:進入的環節是高新技術研發環節,鼓勵外資在中國本土創新研發新技術。新發展格局不排斥產業鏈的國際布局♣︎,尤其是以全球價值鏈進入“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的價值鏈,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