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網絡道德失範的危害性及其對策探討
發布時間🫴🏽:2010-09-24
點擊:229796
來源:本站原創
作者:
|
|
目前,在我國的網民中,21—35歲的占88.4%,大專學歷以上的占86%”☘️🚴🏽♂️。由此可見,中國互聯網使用的主要人群是青年學生🤷♀️,尤其是大學生。隨著互聯網在高校校園的日益普及,網絡的負面影響——網絡道德失範問題在大學生群體中也日漸凸現,並已經成為新時期德育工作者所面臨的重要課題,這是當今科技進步對高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挑戰🎶。 一、大學生網絡道德失範的危害性 互聯網的普及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不言而喻👳🏽,其開放性、平等性和互動性為大學生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網絡環境👼🏽,提供了一個便利的交流平臺。在這個虛擬的網絡裏,大學生可以盡情展示自我個性,發揮自我想象,追求自我超越,體驗自我成功🚵🏻。但同時,網絡的虛擬性、隱蔽性和無約束性之特征又極大地助長了學生的僥幸與放縱心理。許多學生由於忽視網絡文明而導致網絡道德失範📤💯,進而引發網絡犯罪,使之成為一個新的社會問題。實際上,網絡道德失範已經不是一種簡單的錯誤行為👨🏿✈️,它是當代大學生道德意識和品德心理畸形發展的具體反映,這種行為從某種角度折射出了大學生內心的諸多問題🙆♂️,極具危害性🤾♀️。 首先,網絡道德失範易導致大學生人格發展錯位。在人格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環境是僅次於個性的第二大因素。大學生正處在身心急劇發展和自我意識分化,矛盾逐漸走向統一的特殊時期,大學階段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良好有序的環境對於大學生人格健康發展至關重要🧑🏿🏭。由於大學生網絡道德失範惡化了網絡環境,不利的網絡環境反過來又影響著學生身心發展。網絡的匿名和隱蔽性給學生提供了極大的自由空間🌭🧑🏿🎓,在網絡的虛擬空間裏學生完全展示著個性和本我的一面,瀏覽暴力、恐怖和色情的信息🏹,暢談性的自由與開放已是明目張膽👩🏿⚖️。網絡中良莠不分📓、藏汙納垢導致許多大學生在虛擬世界中迷失自我。在網絡環境中👳,大學生們遵循著快樂的原則,追求著感官的刺激,自由的發表觀點可以不考慮社會規範和道德。然而👩🏼🎓,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必須接受來自社會輿論的監督,按照社會人的標準和道德原則生活和行事。網絡內外的這種“雙重道德標準”極易使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價值觀念扭曲🐎,思想意識模糊。在虛擬的空間追求低級而無限的刺激,甚至淪為網絡的奴隸,網絡失範容易導致人格缺陷☝🏼,甚至形成青年學生的人格發展錯位。據資料顯示♗😀,很多大學生希望自己在網上成為和現實生活中不一樣的人,這正是學生人格缺陷的具體反映🚴🏼♂️。 其次🖐,網絡道德失範易導致大學生品德心理畸形發展🥔。大學階段是青年學生個體道德由他律向自律發展和轉化的重要時期。良好品德心理的形成🐪,需要知、情、意、行四種心理成分共同促進👩🏼🌾,以及內外途徑綜合作用。由於種種原因,家長逐漸失去對學生的影響🤞🏼,學校德育工作因其方式單一性和內容政治化的局限又慢慢喪失了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因此,學生個體在自身社會化中扮演著十分重要角色🤹🏽。但是🤴🏻,很多學生並非積極努力去適應現實生活,而是沉迷於網絡。在虛擬的網絡社會裏,學生肆意放縱自己🧚♂️。在思想內容上大肆宣揚西方意識形態♥︎,傳播色情、暴力、迷信等頹廢庸俗內容👩🏼🌾;在行為上發表反動言論🍂、惡意攻擊🧭🧻、謾罵他人甚至發展畸形的網戀;在經濟利益上實施網絡詐騙、偷竊他人網絡財富等等。這些行為均以反社會的面目出現⛑,折射出了大學生內心的自私占有心理和破壞心理。據資料顯示,“有48.7%的男生光顧過黃色網站👳🏼👨🏻🎓,有14.3%的女生接觸過黃色信息”,有66.1%的學生不認為誠實守信是網上最應該具備的基本道德品質🔅。可見👩🏻🍼,網絡道德的缺失最終將導致這些學生道德認識模糊🔬,道德情感淡漠,道德意誌薄弱,道德行為失範🙌🏼,大學生的品德心理在虛擬的網絡社會裏畸形發展和扭曲。 再者,網絡道德失範嚴重弱化了大學生個體社會化的進程。社會心理學理論認為,社會化作為一種發展過程,是通過個人和他人間一種連續的、經歷著許多階段和變化的相互作用的過程🧑🏼🔧,現實中的人際溝通對個體社會化進程至關重要🌗。許多心理試驗也表明✋🏿,如果脫離社會群體,缺乏必要的人際交往⚰️,個體就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社會人🧑🏼🎤。然而🔮,現實中許多大學生沉迷於虛擬網絡社會🛶,迷戀網絡遊戲、網上聊天🧅🟧、網上交友、甚至網戀🧑🦰,過度地在網絡上尋求刺激,封閉自己,脫離現實社會🔻。調查表明,大多癡迷於網絡的學生共同問題都是對環境適應不良🪴,學習興趣不濃,人際關系受挫,情緒內斂🧚🏼,情感壓抑👋🏽,思維受阻,性情孤僻等🥡。面對現實的困難和挫折,他們不是積極認真地去面對,而是消極逃避,試圖在虛擬的網絡中尋找精神的慰籍和心理的平衡。過度依賴網絡不僅阻斷了大學生正常社會化的情感渠道,而且還會導致青年學生在感知、思維、情感、意誌、個性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摧殘,增強對現實生活的恐懼🚴♂️👩🏻⚖️,結果嚴重弱化了大學生社會化的進程🟡。 最後,網絡道德失範導致學生素質下降,校園不穩定因素增加。網絡資源的豐富與快捷使得一些學生巧走捷徑,放棄了刻苦鉆研🕵🏿,滋長了弄虛作假和急功近利的心理,養成浮躁的學風🎟。有的學生為了投機取巧,公然在網絡上尋人替考或是替人代考🙇🏿,敗壞了學風🎴;有的學生為了沽名釣譽,不惜違背學術道德,利用網絡下載他人的研究成果,這種剽竊行為踐踏了學術尊嚴,加劇了學術腐敗♋️,導致學生品德素質和學術水平急劇下降🦼。此外🦂,網絡聊天室、bbs中不健康甚至反動的言論屢見不鮮,更有些學生將網絡犯罪🧗♂️、黑客行為看作是一種能力的體現,爭相效仿。由於大學生正處在身心發展的轉型時期,他們的價值判斷能力和思維能力還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網絡傳播迅速而快捷,網絡群體龐大而復雜♠️,一種不良思想可以在短時間內大面積擴散🤜🏻,極具感染性和危害𓀂🩲,網絡道德失範帶來的不穩定因素是新時期校園安全的另一大隱患。 二💔、防範大學生網絡道德失範的對策探討 網絡德育是伴隨信息網絡技術而出現的新型德育形式💂🏽,做好網絡德育工作是防範大學生網絡道德失範的重要舉措。為此,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網絡道德失範問題進行對策探討。 1、提高網絡主體素質 首先🔑,德育工作者需要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積極能動地去開創高校網絡德育的新陣地。目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漸多元化,傳統思想教育的封閉性受到網絡社會開放性的極大挑戰和沖擊🧘🏻。由於受到網絡技術水平或英語等語言工具的局限🙆🏽♂️,教育工作者多年以來形成的信息優勢地位逐漸喪失💊,學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和方式甚至超過教育者。面對網絡德育這一時代新課題,德育工作者必須轉變觀念,正視現實👩👧👧,既要接受網絡教育的開放性和平等性,認清網絡思想的多元化和復雜化👨🏿🏭,又要不斷加強自我學習和提高👲,開拓創新,努力開創德育的新陣地。 其次,要努力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學生高度的道德責任感。法國現代著名物理學家約•居裏說🫷🏼:“科學是不會有罪過的💓🏃🏻,有罪過的只是那些濫用科學的人們👎。”作為網絡德育的受教育主體——大學生是接觸網絡最廣泛的群體,是高科技網絡技術的擁有者,如果違背道德準則,其危害性往往更大。一方面,應不斷充實德育的內容👩👧👧,除了重視對學生科學知識、技能和方法的傳授👨👧👧,更要註重加強對大學生的科學道德教育和科學精神熏陶,培養他們獻身科學🧑🏽🎄𓀄、尊重科學的意識♙。另一方面,加強學生道德責任教育,提升品德修養🤏🏼👩🏻🎨。由於大學生過去都有著一帆風順的學習與生活,自我中心觀念較重⌛️,集體意識和社會責任淡薄👱🏿。在虛擬網絡中🤷🏻♂️‼️,他們只追求自我滿足,體驗個人成功♥️,而忽視社會責任。網絡道德失範正是學生缺乏道德責任感的直接體現和反映👨🏿🦳。因此,加強科學道德責任教育不僅可以積極預防網絡道德失範,同時又可以有效避免學生出現孤僻、固執和不合群等網絡心理障礙🧑🏽🎄。 2、優化網絡文化環境 校園網絡文化是一種開放性🦶🏿、互動性的文化,它在當今信息社會對學生的影響普遍而又深刻,因此必須將其納入校園文化的整體範疇之內。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必須利用網絡的吸引效應,圍繞大學生這個年輕群體,針對他們身心特點開展一系列健康的校園文化、科技活動,努力將學生的聰明才智引導到科技創新中去,在科技創造活動中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增強辨別和抵製不良信息的能力。其次🏜,引導學生參與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和管理📩,讓學生以管理者的身份來對待網絡問題⛰。親身的參與不僅能強化大學生的網絡自律意識和道德觀念,而且還能提高網絡的自我教育功能⛹🏻。此外9️⃣,還需要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凈化網絡環境,從源頭上控製不良信息的傳播🎨,及時填補網絡漏洞,增強防火墻功能🦑,嚴密監控互聯網入口,最大限度的剔除和限製色情、犯罪等不健康的內容和信息,努力創設一個積極向上的👧、健康有序的網絡環境🙅。 3、加強製度建設 道德原則和輿論能夠在道義上約束和規範人的舉止👰🏻♀️,卻不能懲罰超越道德界限的不法行為🟩,要真正遏製網絡道德失範和網絡犯罪現象,必須依靠強有力的法律法規。面對網絡建設的嚴峻形勢和迫切需要,各種網絡法規🛶🫙、條例相繼出臺♊️,對維護健康的網絡環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還必須不斷健全網絡法製建設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同時對利用網絡進行詐騙、偷竊🔟、發布虛假消息、傳播色情、製作病毒等違法、犯罪行為🕸🤳🏻,還需加大打擊懲治力度。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減少網絡不良道德行為的發生。 總之,科技的發展也呼喚著道德的進步🦴😨,加強網絡德育,凈化網絡環境,重視大學生的網絡道德缺失問題,這是一項現實而緊迫的任務🩺,任重而道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