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作者:張誌強
摘要:政府推進校企合作的政策與管理機製不健全、職業院校適應行業企業需求的能力不強、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發展的動力不足、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等問題影響和製約了校企合作的發展。要真正解決上述問題.必須以政府為主導構建校企合作的政策與管理機製、創新校企合作的運行模式、加強校企合作在內涵上的對接。
關鍵詞: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問題;策略
校企合作是當前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點.更是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難點,是解決當前職業教育諸多問題的突破口和關鍵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製,製定促進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規。各級政府如何破解校企合作的瓶頸問題.是真正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的關鍵,解決了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體製、機製與模式問題,職業教育就能夠更好地服務於經濟社會的發展。
一、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1.政府推進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規與管理機製不健全
國家和省級政府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規缺失與滯後,以及運行機製不健全是造成校企合作不深人、不穩定的主要原因。目前,政府出面統籌協調校企合作、聯合辦學、製定人才規劃的作用缺位,沒有出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政策法規,致使未能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的運行機製、體製和模式。各級政府在製定區域技能型人才發展規劃等方面也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不能及時、定期發布行業企業所需技能人才信息,所以校企合作培養人才沒有針對性,造成職業院校設置專業與人才培養是“瞎子摸象”。因此,職業教育的發展呼喚國家和省級政府出臺有關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規。
2.職業院校適應行業企業需求的能力不強
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培養方式、課程設置、教學過程等方面與企業需求不符,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體製機製沒有形成。職業院校自身合作能力不強,產品研發能力和技術服務能力較弱,缺乏對合作企業的吸引力。有些職業院校還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追求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缺乏針對性、實踐性和職業特色,還沒有形與企業崗位職業能力相對應的獨立實踐教學體系,學生在校所學知識和技能與現代企業要求相差甚遠.從而導致職業院校畢業生不能達到頂崗實習的要求。目前,大多職業院校校企合作僅僅停留在企業接收學生實習的淺層次上,沒有從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標準、實訓基地建設、課程開發、實踐教學體系、人才培養與評價等方面進行深層次合作。
3.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發展的動力不足
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以盈利為主要經營目標,其參與職業教育發展的動力源自其經營目標。有相當部分的企業將參與職業教育視為直接或間接的利益損失,是否參與職業教育的發展,對於企業的投入和收益均不能產生影響,所以,企業在沒有相應激勵政策和法規約束的機製下,企業並不一定通過直接參與職業教育來獲得人力資源。企業合作意識淡薄,沒有把培養人才納入企業價值鏈中,把校企合作當成是選擇人才的途徑,而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不予關註。企業不願意與職業院校合作的主要原因:一是給企業增加管理成本。企業要安排專人管理;企業要安排學生吃住,需要費用,甚至無法解決吃住問題;學生生產效率低,而且在操作中易出廢品,增加原材料費用。二是給企業增加風險。學生在生產的實際操作中一旦發生事故,企業要承擔醫療費或撫恤金等費用。三是很難保證產品的質量,影響企業聲譽。
4.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
現在還沒有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不能使校企合作變成來自學校和企業自身內在發展的一種動力需要,急需創新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校企合作由學校和教育部門推進成效甚微,多數是短期的、不規範的、靠感情和人脈關系來維系的低層次的合作,尚未形成統一協調的、自願的整體行動。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機製、缺乏校企雙方溝通交流的平臺,企業利益得不到保證、傳統的職業院校管理體製、運行機製、投入政策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校企之間的合作,校企合作的有效機製模式沒有形成。
二、政府主導構建校企合作的政策與管理機製
1.提高政府推動校企合作的戰略意識
校企合作只有在政府統籌和支持下,部門、企業和學校才能在校企合作上建立有效的合作模式與機製,校企合作才能夠真正實現,達到雙贏的目的。各級政府必須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規劃職業院校和企業的發展,統籌校企合作,將校企合作任務作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建立政府主導、職業院校和企業為主體、行業協會為中介的校企合作發展新機製。堅持教產合作、校企一體和工學結合的改革方向,提升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
2.政策創新,建立校企合作機製
以立法的形式製定有關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法規和條例,明確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在發展職業教育中的職責和權利,明確企業和職業院校雙方在校企合作中的責任、權利和義務,健全法律法規的剛性措施,保障校企聯合培養人才深度合作,保障企業接收學生實習實訓和教師實踐,企業必須全員對職工進行培訓,企業錄用的職工必須取得相應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實現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
以政府名義出臺《關於促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實施意見》,建立政府主導的校企合作長效機製,突出政府及相關部門在校企合作中的統籌推動作用,企業應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建立由行業、企業主導的校企合作機製;製定鼓勵行業、企業舉辦職業院校的優惠政策,不具備條件的企業必須委托職業院校進行職工培訓,並把接收學生實習實訓和教師實踐作為衡量和評價企業的一項重要指標;以企業為主導校企共建產業化公共實訓基地,確定部分大中型骨幹企業為職業院校學生實習實訓和師資培訓基地,從政策上保證校企合作製度化。
3.政府統籌搭建校企合作平臺
各級政府應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統籌區域內相關企業和職業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平臺。由省(市)政府領導牽頭,省(市)國有資產監督委員會、經濟委員會、中小企業管理局和教育行政部門參加,成立省、市兩級校企合作工作委員會,真正建立校企合作的對話工作平臺,形成統籌校企資源、服務區域經濟的校企合作長效機製:圍繞產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學校和企業行業共同開發職業崗位能力體系標準和考核標準;政府職能部門必須建立定期發布技能型人才需求信息和校企人才洽談會製度,促進人才需求信息交流,拓展校企聯合培養人才渠道,構建學校人才培養與行業企業人才需求的長效機製,為區域產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競爭力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按區域產業結構和支柱企業分別建立職業教育集團,集團由大中型企業、行業協會和職業院校參加,可采取股份合作、資產重組合並、理事會等形式,集團內涵建設要突出共建生產型實訓基地、校企課程置換、開發獨立的實踐教學課程和和頂崗實習等內容。
4.建立面向產業的品牌專業評估公示製度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按照地方主導和新興產業發展的要求,製定和產業發展要求相一致的專業評估公示標準,重點評估學校與企業是否共建了生產型實訓基地、是否共同開發了獨立的實踐教學課程、是否開發了職業崗位能力體系標準和考核標準和學生在生產線上的真正技能等內容.打造職業院校的品牌專業和特色專業,以此來推進校企深層次合作,迫使院校必須與合作企業進行“校企課程置換”,改變傳統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三、創新校企合作的運行模式
1.校企股份合作模式
重新核定職業院校與企業的資產,以股份合作的形式把雙方的利益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根據校企雙方投入資產的比例,以企業或學校為主體成立董事會,共同管理、經營學校與企業,建立校企股份合作一體化發展模式。這種模式能使學校的人才培養和企業的生產經營緊密結合,車間就是教室、師傅就是老師、實訓就是生產,徹底解決職業教育脫離生產實際的問題。
2.實訓室進入企業模式
依托企業、園區建立院校與企業共用的生產性實訓基地,由企業或園區提供實訓場地、管理人員和實訓條件,實訓設備項目列入職業教育建設項目規劃中,校企共同投入,按照符合企業生產要求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將校內實訓室建在企業.使單純的實訓室轉變成生產車間。基地以企業為管理主體,將其納入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管理計劃當中,由企業和學校共同設計學生的實訓課程,學生集中到生產性實訓基地頂崗實習、實訓和生產.教師到企業、園區實踐,企業師傅到校任教,實現學生的專業職業能力與企業崗位職業能力相對接、實習實訓環境與企業生產環境相一致。
3.生產車間進駐院校模式
職業院校引進企業進駐學校,企業按生產要求提供建設生產車間的標準、加工產品的原材料和產品的銷售,學校提供符合企業生產要求的環境、場地和設備,建立生產型實訓基地,實訓基地享受校辦產業稅收優惠政策。企業選派人員管理基地生產經營,指導師生的生產、實踐和實習實訓.幫助學校建立實訓課程體系;學校按照生產要求,將實訓課程納入整個教學體系當中,安排學生到基地頂崗實習,派教師到基地實踐,輸送優秀畢業生充實企業員工隊伍,解決了職業院校缺乏真實生產場地和師生真刀真槍參加生產的雙重矛盾。
4.院校國有民營模式
通過改革國有職業院校經營管理體製,實現所有權與經營管理權分離,創新建立國家所有、民間主體經營的新模式。利用民營企業現代的生產設備與技術、行業生產及管理標準、產品銷售、人才需求和吸納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公辦職業院校所有權和教職員工身份不變,將學校的經營與管理權交給企業,由企業主導按照行業企業生產經營對人才的需求設置專業、開發課程,將企業崗位職業能力和企業文化融入到整個教學計劃中.實行職業院校國有民營模式,使職業教育資源和企業資源有效整合,實現校企在體製機製上真正合作。
5.校企資源整合模式
校企雙方利用各自的資源優勢共同簽訂聯合培養人才協議,企業依據自身的生產設備和技術人員情況,提出人才需求規格、專業設置的要求,由校企雙方共同製訂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將企業文化、生產工藝、生產操作等引入教學課程內容.學校負責學生的基礎理論課和專業基礎課的教學.學生的實踐教學和技能操作到企業,企業全程參加人才培養過程,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教育教學內容貫穿到每一個教學環節當中,通過整合校企資源聯合培養人才,使學生畢業後就能直接上崗.成為熟練的技術人才。
6.產學研用一體模式
利用有條件職業院校的專業教師和學生研究開發的人力資源優勢和先進的實驗實訓設備,與企業共同創立集科研、生產、應用和高級技能型人才培養於一體的經濟實體,利用經濟杠桿把雙方的利益緊密地結合起來,形成經濟利益共同體,建立產學研用長效合作機製。師生共同參加合作企業的生產、設計、改造、研發等環節,既為企業提供人才和技術服務,又提高了師生的實踐能力,建立校企合作的產學研用一體模式。
四、加強校企合作在內涵上的對接
學校和企業的合作除了需要政府加強統籌,出臺相關政策法規保障校企合作建立長效機製,創新校企合作模式,還必須在內涵上加強職業院校與企業的對接工作,這樣才能保證校企合作落到實處,真正實現校企聯合培養技能型人才、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因此,職業院校與企業應在下面五個環節做好“對接”工作。
1.社會能力的培養與企業文化對接
堅持以人為本,把社會能力培養放在首位。校企合作應重點從培養學生社會能力人手,統一學生社會能力的培養標準,將企業物質文化、企業行為文化、企業製度文化和企業精神文化融入學生社會能力體系標準和考核標準當中,通過校企合作突出培養學生從事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社會適應性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並將這種校企對接後的社會能力貫穿於學校培養人才的全過程,使學生的社會能力培養與企業文化對接.培養學生具備“職業人”、“社會人”的良好形象和行為規範。
2.專業設置與行業崗位群對接
衡量專業設置是否真正與行業企業崗位群對接.一方面體現在專業設置符合社會需求和產業轉型升級的程度,另一方面最終要看學生本專業的就業率。專業設置就像一個企業的產品,首先要有市場需求,否則產品質量再高也不會有市場。要深入研究本專業所輻射行業企業的崗位群,尤其要重視各個專業所對應的技術崗位群、技術工種和技術證書等內容.動態掌握企業用人狀況和職業崗位變動情況,既要考慮到專業設置的穩定性,又要考慮行業企業職業崗位群變動的靈活性。因此,職業院校必須依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企業崗位群需求調控和優化專業結構,改造提升傳統專業,調整市場過剩專業,企業全程參與製定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標準,實現校企合作在專業設置與行業崗位群上有效對接,提高職業院校為地方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和服務能力。
3.課程體系與職業標準對接
校企合作最終要體現在課程體系如何與崗位職業標準對接上,這是實現學生專業職業能力與企業崗位能力零距離對接的關鍵環節。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共同開發專業職業能力體系標準。即專業職業能力理論知識標準和專業職業能力職業技能標準、專業職業能力理論知識相關課程體系和專業職業能力職業技能實踐課程體系、理論知識考核標準和職業技能考核標準、理論知識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這種把企業崗位需要的職業標準內容提前置換到學校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中,把學校實踐教學內容置換到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環節中,按照企業人才需求規格和崗位所需要的職業能力標準進行校企“課程置換”.實現課程體系與職業標準對接,校企合作才能最終變成現實,形成校企共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利益雙贏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4.專業教師與技術人員對接
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承擔合作職業院校的實踐教學任務,與教師共同開發實踐教學課程內容,負責學生技能訓練指導,職業院校教師參與企業的技術革新、設備改造與新產品的研發,承擔企業員工繼續教育的培訓工作,專業課教師到合作企業頂崗實踐,在內涵上真正建立職業院校教師與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雙向交流與流動的機製.提高職業院校學生實踐動手能力.也提高企業員工的綜合素質。通過校企合作實現專業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對接,解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問題,構建校企教學研究團隊和技術創新團隊.深入鉆研技術、研發新產品新工藝、開發實踐教學體系,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企業生產效率。
5.實訓基地與生產車間對接 學校的實訓基地參與企業的生產流程.實訓基地即是企業的生產車間,承擔企業的生產任務,同時承擔師生的實習實訓任務;企業生產車間參與學校的實踐教學環節.師生實質參與企業生產過程,發揮職業院校實訓基地與企業車間的各自優勢,校企共建產業化實訓基地,實現實訓基地與生產車間對接。產業化實訓基地直接參與企業生產和經營全過程,不僅增強了學校自我造血功能,使實訓基地具備了自我更新的能力,同時也解決了實習實訓原材料消耗問題.創造了經濟效益。